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章 狂澜 第六节 平津上空中的谜云(九)[1/2]

*春申脸上的笑意更浓厚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哦呵,旗号你也知道。”

老板呵呵一笑,樊春申眼下的那丝警惕了然于心,便解释道:“我以前是在赵大脸子的学生军,部队打散了,民国三十五年入关的。”

樊春申这才恍然,赵大脸子本名赵桐,凤城人,是当年活动在辽宁的著名抗日义勇军领导人,他的母亲赵洪国文被蒋介石封为游击之母,赵桐在九一八之后组织少年铁血军,所部大多出身学生,活动在安奉路(今沈丹线)以西,南满路(今长大线)沈阳至大连段以东,两条铁路中间形成一个长三角形的地区,与日军大小数百战,也曾经加入郊铁梅为总司令的辽宁自卫军28路军,是辽宁坚持抗战时间最长的部队,直到1939年才最后失败。

由于日军的围剿,少年铁血军日渐困难,1936年赵桐进关寻求国民政府帮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赵桐重新拉起部队,继续抗击日军,在平北地区坚持敌后抗战,后接受八路军整编,成为八路军晋察冀第五支队,后又脱离八路军,在日军围剿中逐渐失败,后到武汉,受到蒋介石的接见,1940年募集一支小部队重返晋察冀,在途中受到伏击,包括其20岁的妹妹在内,全军覆灭。伏击赵桐的部队历年争论不休,国民党指责是八路军,八路军则认为是日伪军,当年在武汉曾经引起两党激烈交锋。

赵桐的少年铁血军曾经与郊铁梅的抗日自卫军并肩战两部数次配合将领之间比较熟悉,老板为少年铁血军的一员,知道樊春申也就不足为奇。

樊春申大喜过望伸手将老板摁在座位上,也不管生意了,俩人就这样聊起来,回顾十多年前的战斗,悲伤处禁不住潸然泪下。当年东北义勇军在外无援助,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持抗击日军战斗之残酷,牺牲之巨大,令人难以想象。

“老哥,你华干上这行了呢?”

聊了阵,樊春申看老板的那身打扮,有些纳闷,也有些惋惜。

“唉一言难尽。”

老板叹口气:“赵大脸子进关后,没多久,小鬼子又开始讨伐,白司令命令分散游击,我们这支最后只剩下七八个人了大伙商量,进关找赵大脸子,好容易到北平,也不知道他在那,结果人没找到,1卜鬼子又打进来大伙就散了,我就留在这一带了。

“唉”樊春申也叹口气出支烟递给老板,很多义勇军幸存者都是这样部队散了,人流落在关内,有亲友的还有个去处,没有亲友苒只能在关内流浪,年青点的还可以重新参加军队,象老板这样年纪比较大的,军队不要,就只能在关内流浪。

老板入关后,在通州怀柔一代干了几年,给这家干几天,给那家干几天,后来娶了个寡fu成了家,总算安顿下来了。

“樊大当家的现在是?”

老板看着樊春申的军装,特别是肩上的那三朵hua。

樊春申一笑,他简单的说:“民国二十一年,鬼子讨伐,我看不妙,带着剩下的弟兄退到热河,后来跟上庄司令,加入了,继续跟鬼子干,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只要没死,便跟鬼子干,反正不死不休。”

“不死不休。”

老板喃喃自语,眼睛有些湿润了,仿佛想起当年的情景,冰天雪地中,炮火硝烟中,数万义勇军奋勇冲杀,倒下一个,又冲上去一双,少年铁血军的旗帜在硝烟中时隐时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