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义仓

迷惘的小羊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网bxwx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奉天殿。

“朕听说,乐安郡近日又爆发旱灾了?”

“是的。”尚书令崔皓出列道:“陛下,昨日有乐安郡郡守的奏疏上报,乐安爆发了罕见的旱灾,饿殍遍地,灾民都已经向附近的齐郡、乐陵郡和济南郡逃荒。现在已经饿死了千余人,朝廷若是不再发放赈灾的粮食,不知道还要饿死多少人啊!”

冉闵的眉头一皱:“都饿死千余人了?乐安的郡守是干什么吃的,有灾情为何不早些上报!”

“陛下有所不知,邻近乐安郡的乐陵郡最近也发生了规模不小的地震,山川阻塞,消息一时之间传达不到大梁。”

闻言,冉闵不禁叹了口气说道:“真是多事之秋。今年真是天公不作美,洪灾、旱灾、蝗灾、地震咱们都碰上了,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朝廷的各个粮仓必须马上开放,速度一定要快,可以让军中的将士负责押送,所需马车、牛车,还有各种牲畜都必须要配合,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赈济灾民!”

“诺!”

这个乱世,不是天灾就是人祸,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极有可能揭竿而起。

那么如何应付这些不时的出现的天灾呢?

冉闵几经思索,终于让他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于是冉闵又道:“诸卿,近日朕微服私访,入陈留一山村体察民情。村中的老者声称自己的村落就算碰上了灾年,依旧能活下来,不被饿死。朕很好奇,于是便问其缘由,原来这山村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山村,人人其乐融融,肝胆相照。”

“他们每年的秋天,每户人家都会拿出粟麦一石左右,以备荒年放赈。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仓!朕觉得这种做法极好,一户人家出一石粮食,由专人管理,正所谓滴水成河,一户人家就是一石粮食,十户人家就是十石粮食,一个上万户的大郡,一年就是上万石的粮食!这样一来,就算碰上了灾年,老百姓还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啊!”

冉闵提出的这个办法,就是直到隋朝才会出现的“义仓”。

隋文帝时期,长孙平被拜为度支尚书。他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隋文帝表彰并采纳其建议。随后的唐太宗、唐高宗都在民间设置了这种义仓,自武则天末年起,便以义仓粮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唐玄宗以后更把义仓税定为国家正式赋税收入。义仓在历史上也是时废时设的。

崔皓听到冉闵的这个主意,顿时站出来说道:“陛下圣明!”

“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陛下此法当在全国各地推行,臣请自王公以下,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冉闵微微颔首道:“崔皓所言,甚得朕心。然此义仓,最忌讳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所以,朕便在此立诏——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凡无故取义仓一粟者,斩!”

“义仓,当于贮之州县,以备凶年,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自朕以下,包括朕在内都必须要下天地耕作,储备义仓,而定积储之法,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可依年景,酌情增加!”

“陛下圣明!”群臣都山呼道。

这时,御史中丞韦謏又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