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 让人害怕 (二合一)

《我成了大明勋戚》转载请注明来源:笔下文学网bxwxw.org

“哈哈,没想到堂堂不可一世的忠国公,也有会被人给约束的一日。”

震惊过后,彰武伯杨信还是没忍住调侃了一句,确实石亨现在的模样跟以往在京师那种飞扬跋扈的状态,简直是判若两人。

杨信的调侃,让石亨脸上流露出尴尬的神情,他下意识想要开口反驳,却话到嘴边不知该说些什么。毕竟土木堡一战之后跟沈忆宸在京师明争暗斗这么多年,对方硬是靠着各种手段把自己给拿捏死死的,任何反驳理由都显得空洞。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沈忆宸对忠国公石亨有恩,张狂归张狂,石亨这人还是知恩图报的。当然这有个前提,他好面子心胸狭窄,你不能过于践踏尊严,否则就会出现当初跟于谦反目成仇的场景。

于是乎石亨只能换一个话题说道:“彰武伯,你说鞑虏还暗藏了五万伏兵,到底是真的假的?”

就如同跟杀上头的侄儿石彪一样,石亨其实同样不愿意撤退回来,在他看来有了一万嘉峪关守军驰援,完全可以正面对抗蒙古大军。

只不过杨信传达鞑虏还有五万伏兵的消息,让他当机立断下达了撤退命令,现在脱离战场冷静下来,又感觉好像不太可能。毕竟月份已经来到了明良三年末,马上就要迎来新的一年,冰天雪地的环境下也先敢于出动十万大军?

“千真万确,这是潜伏在蒙古汗庭的内应传递回来的绝密消息,也先早早就派人联络了东察合台汗国,由对方提供一定后勤补给,然后让五万大军绕行数百里驻扎在哈密卫,就等着对西征军来一个彻底合围!”

听到彰武伯杨信的解释,石亨很意外的反问道:“东察合台汗国是属于支持蒙哥汗一脉的势力,早在前朝就已经割据独立,也先连黄金家族血脉都没有,怎会提供补给与他联手?”

别看东察合台汗国属于蒙古的四大汗国之一,名义上尊元朝皇帝为天下共主,实际上这就跟周天子时代的情况下差不多,诸侯国都是各混各的,压根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现如今别说是大元帝国,就连北元都亡了差不多五十年,祖上的那点情份还算个屁。

更别说也先的姓氏是绰罗斯,而不是黄金家族一脉的孛儿只斤,按照中原王朝的法礼观念看待,属于妥妥的篡位乱臣贼子。东察合台汗国不打着光复黄金家族血脉的旗号,来争夺蒙古汗国的法统就不错了,还跟也先合作不等于开门揖盗吗?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更何况沈元辅制定的西征计划,除了打通河西走廊收复关西七卫,西域那更是必须做到故土新归,汉唐疆域包含了整个东察合台汗国。”

“强盛的大明,就是悬在四方蛮夷头上的一把利剑!”

彰武伯杨信说这番话的时候杀气毕露,毕竟他驻守的嘉峪关算是明朝实控下最为西北的关隘,很多时候站在高耸的城头远眺,看到的却是异族牛羊成群。

要知道汉唐盛世,嘉峪关的位置算得上王朝核心地盘,真正的边疆往西有万里之遥。没有一名统帅,不渴望达成开疆辟土的成就,不憧憬复刻冠军侯的封狼居胥之功。

特别是对于彰武伯杨信这种中年封侯的少壮派勋戚而言,他还有着冲击永镇一方裂土封王的可能性。大明这些年在沈元辅的执掌下财政充沛,百姓富足,兵马强盛,这时候还不向四方蛮夷亮剑,更待何时?

难道等着鞑虏的铁骑,来到嘉峪关面前耀武扬威吗?

“哈哈,看来这群鞑虏,真是畏惧汉人到骨子里面,听到西征两字就怕!”

忠国公石亨放肆大笑起来,这种让敌人畏惧的感觉简直爽快无比,汉唐的辉煌哪怕过去千年,依旧在四方蛮夷骨子里面打上了深深烙印。

大明宣布展开西征计划,关西七卫、东察合台汗国里面就放弃芥蒂恩怨,共同联合蒙古汗国抗明。

不过这又如何?

自古中原大一统王朝存在的意义便是荡涤四方,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做不到这一点的朝代,就不配在国号面前加个“大”字,更不配喊出光复汉唐荣耀的口号。

“忠国公的话语让晚辈不由想起了沈元辅的一句名言。”

“大明,从来都不是让人喜欢的,它是用来让人害怕的!”

“彰武伯,你还说本公被沈元辅给约束了,看来你也不逞多让啊。”

忠国公石亨听到彰武伯杨信的话语,调侃着回敬了一句,两人对视一言之后便心照不宣的大笑起来。

豪迈的笑声响彻在大漠夕阳之中,镇守四方的将士们见到主帅这副模样,纷纷用粗布擦拭着刀剑上的鲜血,眼神之中充斥着熊熊战意。

很多时候将是兵的胆,主帅的一言一行将决定士卒的悍勇程度,大明的西征军没有丝毫撤退的觉悟,他们只是稍作休息,等待着下场大战的到来!

……

明良四年的除夕,璀璨的焰火照亮着整个夜空,仿佛大明开封府成为了不夜城。

沈忆宸、李达、李庭修师生三人,坐在庭院中一边饮茶,一边看着绮丽的夜空,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心中充斥着一股欣慰。

“向北,看来百姓们今年能过一个好年。”

李庭修轻声说了一句,要知道明朝焰火可是称得上“奢侈品”,如果贫民百姓连饭都吃不起的话,那压根就无法在除夕放烟火迎接新年。

除夕夜越热闹,就意味着有些闲钱的百姓越多,满城焰火就是那个好兆头。

“明良四年田产税将正式执行,来年百姓们会过得更好,会看到更灿烂的夜空。”

沈忆宸用着憧憬语气回了一句,平息了北方士绅基层抗议新政的事件之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返回京师。

一是多年未见老师李庭修,沈忆宸想要在书院多陪陪恩师。二是杨鸿泽的伤势没有彻底恢复,这种情况下定然无法主持新政的展开,别看士绅阶层的抗议被压下去了,涉及到利益受损的事情很容易出现反弹。

沈忆宸必须保证新政在明良四年,得以彻底执行下去,于是他干脆坐镇开封府,接管了外派的言官清流,同时搭配锦衣卫跟京营兵马,来确保不会再出现士林结党串联的场面。

一旦新政得以正式执行,大明今年的岁入至少会突破四千万两,算上逐渐解除户籍路引制度的限制,鼓励各种商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海外贸易持续扩大,摸到五千万两的门槛也不是不可能。

短短数年时间,大明从正统朝财政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明良朝岁入接近翻倍,这里面倾注了沈忆宸太多的心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无限循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网bxwx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