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缺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下文学网bxwx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百五十一章流通才能盘活
351章流通才能盘活
杜子清的第二部计划就是要建立市场,这种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明面上的,像是专门组织的摊点铺位。
原来城镇在发展当中,都会有那种自发的时常出现,显示小摊小贩,最后形成规模,然后发展成商业街的铺面等等。
这在现在的工业区三大块区域之内,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淡水港商业市场最早出现,目前已经成一定的规模。
而淡水河谷和桃园地区联通阳明山工业开发区,这里的初级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当中。
所以这种明面上的市场雏形早就在杜子清计划规范当中,不经过规范化管理,势必会混乱起来。
还有一种市场则不是明眼看得到的,属于隐藏在明面之下的流通领域,流通领域涵盖了众多的范围,包括货币流通,物资流通,甚至人员流通。
流通被认定为市场符合经济规律,经济问题自然仍旧最好使用经济办法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经济漏洞和比例因素,如: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货币紧缩等等。
将从民众手里收来的东西全都转到流通市场之内,了就能将当地经济盘活,不但是大宗的粮食油料甚至很多副食品也会立刻被转化成为货币,而货币因为市场的繁荣,也加速流通,则整个市场规律就在这种转来转去当中建立起来了。
一旦有了市场规律,政府在管理方面就更加得心应手,这一点其实就是凯恩斯的经济学。
杜子清自然明白这一点,他在引导北台湾市场化的方面正在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着。
这方面反向例子就在眼前,从这次收税当中他们收回来的那几箩筐,花花绿绿的东西,细看之下才发现那东西竟然是:“大明通行宝钞”“一贯”等字样,印刷粗劣,还不如后世的冥币。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宝钞!”了。
杜子清当然知道它,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纸币,明王朝的金圆券!
这东西还是洪武皇帝朱元璋搞出来的。说它是纸币实在有点勉强,因为朱元璋虽然动用国家权威,强迫民间用它作为货币取代白银消费。
但明政府却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维持这种纸币地位的举措,没有准备金,没有报废和回收制度。
甚至连明政府本身。到收税时居然都不承认一年前的旧钞!
朱元璋实际上只利用这种纸币干一件事情,从民间套取真金白银,来维持他所谓“轻徭薄赋”的小农式经济政策。
这种完全背离经济规律的手段当然不可能持久。这种“宝钞”贬值极快,甚至可以说:只要一离开户部衙门就没啥用了。
到明代中期,这种纸币已经完全停止流通。这是闹不明白,这些移民不怕麻烦累赘,竟然将这东西也带来了台湾!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